“没有经过我的同意,怎么就把我看病的隐私放到网上去了!”
这是李女士最近向“民声直通车”反映的一个真实经历。也正是因为这通电话,我才惊觉,平日里刷到的那些诊疗视频,或许并非想当然地“已经过患者本人同意”。
当然,李女士自己也没想到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就诊视频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医生社交账号上。虽然脸上做了马赛克处理,但朋友还是根据未能隐藏的身形、声音、病史细节,认出了她。可以说,她的遭遇,撕开了医疗科普领域隐私保护的漏洞,更拷问着流量时代下医疗从业者的职业底线。
如今,各大社交平台上的医疗科普内容呈爆发式增长,一些主打“真实病例分析” 的视频更是频频出圈,收获不少关注。但是,一个基本常识是,发布患者的真实就诊案例前,取得本人同意是关键,“打码保护”也要从各环节消除隐私泄露的可能,可这些“常识”,在流量面前,都被选择性“遗忘”了。
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,有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:这些“病例分析”、“门诊实录”视频里,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致力于传递科学知识、普及医学常识的?不少所谓的“医疗科普”账号,反倒是通过展示患者隐私、渲染病例细节,甚至刻意使用夸张字幕和音效,来吸引关注、追逐流量。
这些视频,往往用碎片化的病情叙述替代系统性的病理说明,甚至将私人诊疗经历转化为公共消费的“素材”,早就偏离了医学科普的初衷,根本没有履行医学科普应有的社会责任。真正的健康科普,应致力于消除信息不对称、提升公众医学素养,而非利用患者经历成就自媒体流量。一旦科普变成追逐曝光的工具,不仅损害患者权益,也将透支医疗行业的公信力。
因此,在医疗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,平台应当强化监管责任,建立医疗科普内容的审核机制,对涉及真实病例的视频严格核查授权证明,从源头阻断隐私泄露。相关的制度规范也要进一步明确,医疗影像、病例资料的使用边界究竟在哪,让隐私保护有章可循。
公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